初冬的乐至,银杏黄、柏树绿、鸟鸣悠……这些初冬美景都是四川乐至县持续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释放的生态红利。
近年来,乐至县聚焦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林长制工作为统揽,扎实做好林业园区提质、森林资源保护等各项工作,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四川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两个“国字号”品牌
“林长+网格化”管理模式
在“管”上见真章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乐至县坚持高位引领,推动林长制优质高效运行。
森林资源。姚阳摄
巡林、防火瞭望、发现火情或有人私自砍伐树木、盗挖野生药材等行为,及时上报和处置……每天,南塔街道大石包村村级林长苏勇像鸟儿一样穿梭在密林里,守护着一方山林。在乐至,像苏勇这样的村级林长有1380名,他们为生态安全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为强化森林资源管护能力,乐至县设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1628名、护林员297名、监管员301名,组织各级林长巡林4.4万余人次,发现解决问题38个。
“全县被划分为21个区域、297个大网格,形成了‘一山一员、一区多长’的责任体系。”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表示,同时借助卫星、无人机以及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林长+网格化”全覆盖管理。
截至2023年底,全县森林总面积达到93.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8%,森林蓄积量达到25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居川中丘区前列。连续两年,乐至县获全市林长制考核第一名。
生态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富”上创新路
近日,在劳动镇双龙村,乐至建松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松正忙着将中药材枳壳发往山东、广东等地。
“今年枳壳亩产量2000余斤,合作社产值达到1000万元。”陈松介绍。
分装烘干后的枳壳。周媛摄
近年来,乐至县发展林下经济,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以“林地流转+分红”“共管共营+分红”“带动发展+务工”三大收益模式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10万余亩,建设进度位居全省第二,预计产值25亿元,有效将增绿护林的生态势能转化为致富增收的发展动能。
目前,乐至县依托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建设,建成珍稀林木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特色经果林基地6万余亩,实现年综合产值3.2亿余元;提质乐至县中药材(枳壳)产业园区示范基地5000亩,发展林下种植黄精2000亩,新建一条集仓储、切片、烘干、包装于一体的中药材初加工生产线,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3000余亩。
该县借助特色经果林产业发展,着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我们镇上累计发展蚕桑、油桃、李子等经果林5万余亩,举办了15届桃花节、6届桑葚采摘节,年均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人均年增收1800元。”童家镇林业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乐至县还积极建设森林粮库,目前完成森林水果、药材、林下养殖等林粮种植30余万亩;实施羊肚菌、淫羊藿等林下经济栽培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在“护”上下真功
报国寺处,千年古树树粗如柱、傲然挺立;东山镇里,柏木古树群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背后是乐至县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努力。乐至县持续健全古树名木的保护制度,实行“一树一档”“一树一策”,挂牌保护古树名木402株;做好森林防灾减灾工作,全县30年以上未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3年来实现“零火情”;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飞机喷药防治,无公害防治率达100%,成灾率为0‰。
南湖公园。姚阳摄
此外,乐至县持续加强林业综合执法能力建设,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与县公安局联合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在全市率先启动‘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协作机制,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26.3%。”乐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林长制”推动“林长治”。
接下来,乐至县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进,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守护好绿水青山。(邓萌、唐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