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然三资不动产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邯郸武安市用地新路径唤醒农村“沉睡地”

文章来源: 邯郸日报 发布日期:2025-01-07 阅读次数:197

通过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漫宁民宿一景。 (武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资料图)

通过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漫宁民宿一景。 (武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资料图)


本报记者 裴龙飞 邢建伟 通讯员 周航


在武安市,一场关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改革正在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作为这一改革的试点市(县),武安市在农村土地利用上走出了一条新路,让原本“沉睡”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近日,记者深入武安市多个乡村,实地探访这一改革带来的变化。


“武安市活水乡地理位置挺好的,周围5公里内有好几个景区。”活水乡后渠村党支部书记张秀英介绍,该村曾长期面临开发不足,村民外出,土地闲置的局面。2024年5月,后渠村11.14亩土地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挂牌,漫宁民宿竞得40年使用权。一个月后,业主便拿到了不动产权证。“民宿建好后,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张秀英说,接下来,村集体计划带领更多村民通过发展民宿致富。


强化规划约束,科学合理利用土地


武安市严格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合理编制村庄规划,依托村庄优势产业、位置和发展规划,完善功能配套设计。对低效、闲散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利用,确保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据规划入市。大力盘活闲置存量建设用地,优先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该市已有85个村庄编制了村庄规划,规划覆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面积3.02万亩。


明确土地用途,规范入市流程


记者获悉,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其年度变更调查成果,武安市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底数有了全面掌握。在此基础上,清晰界定了土地用途和入市方式,还将入市步骤细致地分为九步,涵盖提出入市意向、编制入市计划、征求意见、地价评估、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乡镇政府研究、市政府组织核对、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组织入市活动、签订入市合同和监管协议以及办理不动产登记等环节,这一系列举措有力确保了入市流程的规范化与透明化。


建立监管机制,确保交易公开透明


武安市构建了完善的开发利用监管机制,充分运用两个监管平台,所有的交易都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成,并且同步在自然资源交易平台进行监测监管。与此同时,还配套建立了计划管理制度和入市监管制度,全方位确保入市地块的合法合规性以及交易过程的公开透明性。“每一步都有专人负责监督,确保每一笔交易都是合法合规且公正无私的。”武安市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管理股负责人介绍。


健全分配机制,提升农村公益水平


武安市明确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调节金的提取标准,并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留存资金进行提级管理,主要用于社会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等公益事项。“这些钱将直接投入到村里的各项建设当中去,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实惠。”一位参与该项目实施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资金使用严格履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及时向村民公开,确保了农民权益的得到有效保障。


探索协同机制,满足多元用地需求


武安市主要针对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外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入市操作,积极探索入市与成片开发土地征收之间的协同机制,对列入成片开发或准备列入成片开发的地块,严禁通过入市政策入市,形成了合理互补的政策,满足了部分不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利用存量土地建设中小企业的用地需求。


维护农民权益,尊重入市主体地位


武安市充分尊重农民的入市主体地位,对全市502个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进行了登记赋码,赋予其市场主体地位。在入市过程中,强化村民自治管理职责,所有入市地块必须提前公示,入市方案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形成决议后方可申报核对,充分发挥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试点两年间(2023年、2024年),共计61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案经过集体经济组织决策,共计参与村民1100人次。通过产业解决1414人就业,累计增加工资性年收入2079.3425万元。


如今,通过上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做法,武安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成效显著,不仅让闲置土地资源得以盘活,更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武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不断探索更多有益的新举措、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


上一条 成都首启“预告登记与网签备案”实时在线联动办理功能 下一条 福建省首宗!晋江市农村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边角地”农用地转用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