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然三资不动产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建立“感知—规划—决策”规划实施全周期工作闭环,以场景驱动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

文章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日期:2025-01-20 阅读次数:200

武汉

CSPON武汉试点工作框架。


湖北省武汉市2023年被列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以下简称 CSPON)行政综合试点及部省合作试点以来,围绕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的总体目标,从国土空间运行实时感知、国土空间规划主动优化、规划实施的联动响应等三个维度,建立“感知—规划—决策”的规划实施全周期工作闭环,以场景驱动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
在监测体系方面,武汉构建了数据全汇集、实施全统筹、过程全监管、决策全留痕的数字化监测体系;在监测场景方面,以安全韧性、创新引领、集约绿色、品质宜居为重点,研发完成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排水防涝、自然资源资产配置、“双碳”空间计算等20多个监测模型。部分成果已在规划管理中投入使用,取得阶段性进展。
武汉在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模型开发过程中,基于全市高精度实有人口、建筑物普查、国土空间调查监测等数据,建立分析底座;围绕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8项公共服务设施,建立每项设施的用地、建筑量与实际服务人口之间的匹配关系,动态计算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和空间承载力。通过与规划目标值比对,实现精准评价现状、科学制定规划。
在规划编制中,武汉基于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模型评价结果,支撑规划优化方案生成,确保适应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承载能力;在规划审查中,模拟方案实施效果,作为规划方案审查及项目用地审批的决策依据;在规划实施中,运用模型模拟规划许可效果,提前预警潜在的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并提示需要同步实施的设施点位。
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模型在武汉已投入应用,以商办去库存为例,武汉通过梳理1997年施行电子化报批以来20万余次审批许可行为数据,构建规划“实施动图”,实现每块用地的规划管理全过程可回溯。基于规划“实施动图”,武汉结合国土空间调查监测数据,在全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快速识别出已出让未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已发证未开工商业办公项目数量,即库存商办用地及建筑;再利用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模型,提出将这些空间快速转化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策略,按照“补缺口、提能级”的思路,共增补市、区级设施7处、街道级设施56处。
武汉在排水防涝模型开发中,运用水动力、计算流体动力学等模型,围绕雨水从降落、径流到进入管网、抽排的全过程,建立武汉市中心城区全域覆盖的排水防涝模型,实现对不同雨型下滞水范围、深度和时长的精准模拟。经与4次强降雨结果比对,发现模型准确率在75%~80%。
在规划编制中,武汉模拟不同用地规划与泵站、管网设施之间是否匹配,作为规划方案优化的技术支撑;在规划审查中,模拟规划方案实施后,带来的排水能力提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用于辅助规划审查的决策生成;在管理实施中,动态生成排水防涝设施的城建计划,强化规划实施的引导作用。
CSPON建设是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国土空间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为支撑 CSPON场景建设工作,武汉全面推进数据治理、知识图谱、仿真模拟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四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此推动自然资源的全面数字化转型与科技创新。
未来,武汉将持续以场景建设与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快推进 CSPON试点建设,赋能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的数智化管理及国土空间高效能治理。


上一条 珠海:创新构建海岛风貌提升机制,推动桂山岛打造广东省最美海岛 下一条 九江: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中挖掘特色优势 用“组合出让”实现资源价值转换
——柴桑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