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全省河湖管理工作业务培训班在漳州市漳浦县召开。会上,永春县作了题为“‘四水’聚力,绿水生金”的典型发言,介绍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工作经验。
永春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气候温和,生态良好,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的美誉,是国家生态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实践创新基地。
近年来,永春县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依托,扎实推进河湖治理管护工作,县域水环境全面改善提升,形成了多个治水示范点、精品段,成功创建3个国家级、5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先后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省幸福河湖案例、美丽河湖案例等荣誉。在此基础上,永春积极探索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聚焦度量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难4个问题,“四水”发力推动河湖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转化,让“生态水”变成“富民水”“幸福水”。
明确“水定价”,破解“度量难”问题
永春县联手第三方专业团队共同制定《永春县建立健全流域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2026-2030)》,以流域为切入点,围绕水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核算、水生态产品与产业融合发展、市场化经营开发、创新担保融资6大任务深入开展研究论证,并同步启动永春县特定地域单元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编制(VEP),为河湖生态资源精准“定价”,为后续开发经营、交易贷款、生态补偿等提供依据。
推进“水确权”,破解“交易难”问题
永春县开展河湖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摸清各类河湖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分布、规模等底数,建立目录清单。完善河湖生态产品产权制度,推进水资源、水域岸线、水工程等的确权划界和登记管理,明确“归谁有”“归谁管”“归谁用”,全县完成25条河流划界、办理28座公益性水库产权证、发放312本农田水利设施产权证书。同时,成立永春县生态产品交易服务中心,以“互联网+生态交易”“线上交易+线下服务”交易模式,构建信息化、智能化交易平台,提高交易便捷度。
发展“水金融”,破解 “抵押难”问题
永春县积极对接各类金融机构,推出绿色金融产品,促进河湖生态资产变现。比如,以桃溪灌区内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作为抵押,与本地信用社合作推出“融水贷”,引入信贷资金950多万投入工程建管,实现“资产”变“资金”。再比如,组建白濑公司、桃溪水利公司等投融资平台,以28座明确产权的公益性水库作为抵押,争取国开行信贷支持6.6亿元,用于水库及周边水环境建设提升,实现“以水养水”。
做强“水产品”,破解“变现难”问题
永春县推动河湖生态资源与多业态融合发展,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河湖生态品牌,激活“水效益”。一是用活水资源。发挥桃溪“源头水”的禀赋优势,引入市场开发运营,打造锦源山、雪山岩、牛姆林等矿泉水品牌,年产矿泉水近1.9万吨,年产值3000多万元,获评福建十大泡茶好水,福建省包装饮用水行业影响力品牌企业。二是做精水文化。结合治水工程,建设水生态馆、电站科普馆、河长制公园等节点28处,布设海丝古渡、乡愁公园等文化景观34处,年吸研学10多万人次,大大提升县域文化形象及影响力。三是发展水产业。依托水利风景区、水美乡村等,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北溪文苑、云河谷等精品水旅游景区,塑造了独具乡村风情的滨水露营地、休闲区,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投资消费2.3亿元,实现以水彰旅;通过引水入田、入园、入村,打造了金斗洋、金埔头等滨水农业园、生态田园综合体,年可创收2000多万,持续以水富农;整合沿溪可利用岸线空间、场馆、农业基地等进行招商引资,并与周边产业串联,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的“十里桃源生态廊道”,去年国庆开放运营以来,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入驻各类业态10多家,预计年可创收1000多万元,推动以水兴业。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索、持续推进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可增值、可持续的‘河湖+’绿色发展模式,开辟多条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实现路径,让更多的河湖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亮色,变成百姓美好生活中的幸福底色。”永春县河长办专职副主任张少堃说。
苏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