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市用好用足国家赋予的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政策,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针对土地要素空间破碎、建设用地利用低效、生态环境品质不高等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惠安县为试点,探索全区域要素融合、全流程群众参与、全链条权益共享的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该综合整治模式以全民“共治共享”为理念,创新构建了“政企银”合作模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和整治收益分配机制,探索林地置换、永久基本农田调整优化等关键政策。国有企业惠安文旅集团则承担起实施建设和运营服务的重任,利用其在投融资、土地集中流转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农业现代化经营。同时,银行机构为项目提供中长期、大额、低息的专项贷款,保障了整治资金的充足。
在“跨乡镇整治”创新方面,泉州市以产业“集聚集群”推动生产空间优化,打造了多个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区,实现了农业空间的连片集聚发展。同时,通过挖掘乡村发展潜力,引入了休闲农业观光、生态研学实践等农文旅业态,进一步释放了生态红利。在生活空间优化上,泉州市以村居“点状提升”为策略,以黄塘溪滨慢道为轴串联黄塘、紫山两镇12个行政村,改善了沿线村居的道路、亲水平台等基础设施,提升了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品质。此外,以黄塘溪生态流域综合治理为切入点,统筹推进林地修复、废弃矿山整治修复、岸线景观提升、绿道体系完善,推动乡村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优化调整生态用地布局,重塑黄塘溪生态廊道。
为了强化耕地保护,泉州市还创新了“多田套合”模式,通过政策叠加、项目集成和资金整合,实现了耕地保护的“一盘棋”。通过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现有涉农政策,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适度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探索实行“联合选址、布局调整、协同共建、确认纳入”四条路径,统筹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耕地功能恢复等农田水利项目建设,集中整治提升农村道路、河道沟渠等涉地项目,实现“一地多能”;构建多元整治资金池,整合相关部门涉农资金,充分发挥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活水作用,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整治工作。
实践证明,这一创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以黄塘镇松溪村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的方式,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和稳产增收。同时,通过改善农村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该模式还提升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的黄塘溪,已基本达到了“水清、水足、水美”的目标,而沿线村庄的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显著提升。